860-870

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1】”她说着便一顿,“这话何意呢?用其长处即可。世上人无完人,亦无全才,择其可用之处,容其瑕疵小病。所以说,不仅要会发现人才,会用人才,还得会凝聚人才,使得各式各样的人都能为你所用,方为善!”

  话真是好话,道理真的是这么一个道理。

  发现、使用、凝聚人才,这一个帝王政治成熟的表现。懂这个道理的人很多,可真正做到这一点,何其艰难?

  课上完了,林雨桐出来了,范履冰送林雨桐往出走,这才道:“陛下,择君乃是天下至难之事。”

  林雨桐就笑了笑,啥话也没说,走人了。知道难了就好!我定人,你们挑拣个没完。那你们先定嘛,能过你们眼的,咱再说。

  改日讲《论语》,范履冰这节课讲的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啥意思呢?就是说君子对饮食不讲究,不追求饱足,住的地方不追求有安逸。

  后面又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是说,做事勤奋,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这就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劝勉督学的善言而已,范履冰就点名了,先点了李旦的长子李成器:“郎君读完这话,有何感?”

  李成器睁着纯然的眼睛,问范履冰说,“我朝后翻了翻,后面有那么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又作何解?”

  范履冰的胡子都差点没气飞起来,他听懂这个意思了。这是问,为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就是不追求吃的好住的好,而到了他自己,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呢?这不是待己以宽,待人以严吗?这又怎么能算是君子?

  李寿在东边这一间坐着,隔着中堂,朝那边的弟弟狠狠的瞪了一眼。

  李成器缩了缩脖子,朝阿姐白眼一翻,嘟囔了一句:“本来就是嘛!”

  李重照就出声道,“阿兄想错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说饮食不能贪恋精细的,而不是饮食不厌烦精细的……这话是容易引起歧义!但若是如阿兄这般想的人多了,那这话自然就成了阿兄以为的意思了。”

  李成器不住的点头,看李重照,“是吧?是很容易叫人误解吧。”他心安理得的坐下了,大家都容易想错的,我错了又怎么了呢?这一说,我不就懂了吗?

  范履冰满眼复杂的看了一眼李重照,这是前太孙。这会子他点点头,“说的对!”

  这节课就算是过去了,但是也留了课业,各写一篇文章来,对今儿学的这句话怎么想的,写一篇领悟来,明早交。

  交来的文章,范履冰要挨个看的。

  李光顺说他知道了什么叫做君子品格,以后一定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大致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

  李成器呢,倒是反驳了这个话,但是他说,食不饱腹,住不安逸,此乃寒门。又说孔子一生才做了几天官呀?他不是不求饱腹,是他求不来饱腹。也不是他不想住的安逸,而是他安逸不起。他不能饱腹,不能叫一家老小住的安逸,却只知整日里游荡大谈治国之道,敢问这行为是否可取。不能富家,却大谈治国,此为君子乎?

  范履冰又摸了摸胸口,一口老血梗在这里,差点没给噎出个好歹来。

  无独有偶,还是相王李旦家的,是这家的长女,这位郡主怎么说的呢?她说,这话全是扯淡!若是不能饱腹,从医理上来说,这就会导致头晕眼花。若是不能居住的安逸,蚊虫叮咬,光线不明,事实上就是不能好好的念书。所以,不饱腹,住不好,是无可改变之下,不得不强忍着的学习态度,而不是非得要求每个人都这么去学习。若是以此话来要求人,这就是明明有鞋偏光着脚跑,甚蠢!

  这两份交上来的作业看的范履冰觉得在家吃的早膳要不能消化了,他起身转了好几转,这才重新坐回去,翻到下一份作业。一看字便知道,这是大皇子的课业。

  这位在课堂上从不发言,但课业的水平极高!

  这回这位又写了什么呢?他这打眼一看,一时之间还有愕然:这位也是反驳孔夫子这句话的……

  第869章 盛唐风华(121)

  泽生怎么写的呢?

  他说,吃饱穿暖住的安全,是人的本性,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君子是君子之前,先是人。人能达到而不过度追求,是境界,是品德。但以品德为标榜,误导子民,以为追求基本需求一定就要跟品德挂钩,这却是错的。不管是君子或是凡夫俗子,要求饱食,要求居安,这都是正当的,是合理的,而不是过分的、非分的所想。

  而后他说,人是怎么一步一步的走来的呢?先古时期,住洞穴,穿兽皮,人不能果腹,衣不能蔽体,若是以君子之德求之,那又哪里来的而今的大唐呢?丝绸棉布、水稻棉花、菜蔬瓜果,还有这广厦千万,又是打哪来的呢?

  人进步的驱动力便是追求吃的更饱,住的更安全,在吃的饱住的安全的基础上,当然能追求吃的更好住的更安逸。

  而朝廷整日里忙忙碌碌,忙碌什么呢?第一,叫天下安全;其二,叫天下安心;第三,叫天下进步。

  怎么才能算进步了呢?吃的更饱,住的更安逸,就是一种进步。

  他就说,食不求饱,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饿肚子。住不求安逸,那是因为不懂什么叫上无片瓦遮身。

  说到底,这话是说给尚能念的起书的有资产的人,而非那些最底层的,困顿的要饿死的人的。

  因此,他在文章的结尾说:孔夫子,非耕者,所缺不过平民情怀耳。范履冰把文章放下,久久的没动地方。陛下在幼年过的并不如意,后来也多是以耕种为先,因此,大皇子受陛下亲耕的影响怕是最多。在大皇子看来,农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