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的手一顿,尽量不叫自己去听这些信息。龟兹、于阗、甘州……这些地方在西域。看怎么去比了,若是比国土面积:唐朝的国土面积是一千两百三千多平方公里,而宋朝的国土面积,北宋是两百八,南宋只剩下两百了。
而这个阶段,周围也是强国环绕。
就像是辽国,遇雄主,非典型性游牧民族国家,人家开始收赋税了,这算是游牧吗?辽国的国土面积几乎是北宋的两倍。连西夏也几乎是北宋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吐蕃的面积跟北宋相当,大理国的面积也相当于北宋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辽国彪悍,西夏占据了河套农业地区,吐蕃有高原农业,大理国几乎四季如春,物产丰富。
桐桐站在外面,看着外面的大雪。所以说,看事得沉下心来。打仗吗?跟谁打?怎么打?跟北辽起冲突,就得调集更大的兵力去防备西夏,防备吐蕃,防备大理。
这有时候都不是军事上的人,而是得有人有更大的战略眼光处理事情。这种状况就是你不强起来,那等别人强了,你就遭了。谁都想来吞一口!
她跟往常一样,快步在皇宫里走着,终有一天,她是要去演武场的。
四爷在课间就耍太极,慢悠悠的,强身健体嘛。他请赵祯一起,赵祯只摆摆手,“颇为不雅,免了吧。”
那边蔡伯俙正拉着先生问问题,他问说,“读唐史,方知唐史有许多和亲的公主。自我大宋一朝,倒是不曾见过和亲?”
这先生看了官家一眼,这才道,“倒也不是没提过和亲,只是提了几次,都被辽国给拒绝了。”
赵祯回头看先生,“辽国拒绝了?”
“是!雍熙三年,朝廷曾判断,辽国可能出兵扰边,当时太宗就召集了大臣商议,就提出了和亲之请。若是能和亲避免战争,不失为一个办法。自此两国交好,叫百姓免于战火总是好的。辽国以后宫女子皆需萧姓为由,拒绝了。”
萧家为贵,换言之,人家觉得你大宋的公主没萧家的女子尊贵。
“又十年,两国再度兴兵,又提出和亲之请……”先生摇摇头,“辽国还是拒绝了。再加上朝中,许多大人认为和亲乃是长了别人的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只使团去了辽国,两国之间又和平了数年。”
四爷的动作没停,事实上,仁宗一朝,也主动跟辽国提过和亲,对方第三次拒绝了。这便是态度了!本是北宋跟西夏的战争,辽国强势插手,逼的北宋不得不提出和亲叫辽国改变偏向西夏的态度,结果又被辽国拒绝了。
当然了,这是一种想和解的态度,并不意味着真要和亲。可逼的北宋不得不用此计策来表达想跟对方求和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呀。
如此这般,北宋依旧没能足够的重视军事,怎么弄呀?
他看向赵祯:试试嘛,先在此人身上试试看。
第1695章 大宋反派(16)
交浅不能言深。
便是再多的想法, 跟赵祯不熟,感情没到一定的份上,再合适的话说出来那就是不合适。
所以, 别急!慢慢处嘛。
早起要进学, 到点四爷也就醒了。洗漱了,穿戴好, 出门跟蔡伯俙一块往学舍去。
寒风刺骨呀,就这么几步路,吹的人直哆嗦。四爷将斗篷的帽檐往前拉了拉, 遮挡住了风。蔡伯俙缩着脖子,进了学舍才道,“之前还说你的斗篷不合适……”原来是刻意做的长了一些, 帽子也更大,厚重的帽子一直挡住面颊和眉毛, 真就是一点也不怕风吹。
他搓着手,四下里看看。
四爷也没急着脱斗篷,先夹了兽头炭扔在火盆里。必是宫人起晚了, 早起没把炭火升起来, 这会子学舍里冷的呀,大衣服都脱不下来。
蔡伯俙坐过去, 想研磨才发现水面上都冻了一层冰。
外面有宫人进来, 拎着热水, 熟门熟路的将热水浇在冰面上, 冰化了, 不妨碍研磨了。
四爷全程看着:“……点点点”这也太惫懒了一些。
他没言语,看赵祯来了怎么处置。
结果人家来了,就裹着披风坐着念书, 手不时的搓一搓。
四爷就问说,“我叫人进来把炭盆往官家身边挪挪?”
赵祯摆摆手,“不用了,稍候些功夫就暖和起来了,不妨碍。”说完,又低声解释了一句,“必是不小心起晚了,这一过问,必有人要被责罚。一点小事,那又何必?”
四爷:“”是因着我不是个仁君,所以送来我学习的吧。可我学这玩意干嘛?这么着都不管,成年人是没关系,可就这松散的样子,你将来有了子女敢这么放手叫下面的人管吗?
这要是换做我,我不敢。
孩子尿湿了,没及时给更换:没关系,可以体谅。
孩子蹬被子了,没及时给盖:没关系,一时疏忽,问题不大。
一个风寒就能要命的时候,你的心可真大。
这些宫人每月至少三百贯,拿了钱得办事,这是基本要求吧。或者说,我本身就是个刻薄的人,对身边的人太严苛?
等桐桐奉了太后的命过来看看官家情况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学舍里不暖和。
她扫了四爷一眼,看看那炭火。按照半夜就得烧起来的惯例,这灰都得出一次了吧?可而今看着,烧的正好,没有出灰的痕迹。
而且,四爷的斗篷不是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