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1720
万,但是你要是敢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砍了你的脑袋。“为何最后寇准那般的结局呢?当年的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哪一桩哪一件不是犯了忌讳的事。
而寇准私下跟曹利用说的话,先帝是如何得知的?少的了这个小人在背后告状么?
曹利用当年确实是害怕寇准砍了他的脑袋,谈判的时候严格的卡在了三十万上。兴冲冲的回来禀报先帝,比划出了三个指头。先帝以为是三百万,觉得太多了。结果曹利用说三十万,先帝就说,“才三十万?这么少?“从这里开始,先帝就认为曹利用很会办事不仅奖赏了他,还处处提拔于他这老东西到了而今,还是在出馊主意,觉得推给回鹘,弥合跟夏州的关系这是策,真是猪油蒙了心了曹利用被气的面红耳赤,但还是道:“先帝仁慈,不忍将士百姓受战乱之苦,当年以百万财供敌,也是允的。而今,除了这般是,就是再赔给辽国三十万,又如何?便是再拨给夏州三十万,这又能如何?”
加起来不才九十万么?跟先帝定下的百万还差着呢。
“打仗损耗起来,不止是那点钱财,还有数不尽的人命。反之,只要不打仗,损的只是钱财而已。“意思是明面上给这桩案子草草的结案算了,然后给辽国和夏州拨点钱财布帛,这事就了了而就在此事,边榷又有加急折子。奏报说有一股子马匪冲中了榷场,不管是辽国还是大宋的戍边军都被袭击,且营房和库房都被焚烧了。
然后王首就说话了:“岁币被抢,是否为这一拨马匪所为呢?”
朝堂之上马上就有人附和:“必为马匪所为!两国的戍边军都拦不住,可见其凶悍。”
“是啊!该与辽国磋商,共同缉拿马匪。“吕简夷就说,“朝廷该下旨给夏州,叫他们协查马匪之事。“懂了!这是告诉李家父子:这次的事纯属误会,朝廷查清了,就是马匪干的,一切跟夏州无关。
至于赔偿还是如何,“看看使团回来之后怎么说,辽国的要求是什么。协商着看嘛!“是啊!割地不行,只要不割地,其他的可以谈。
但人家辽国也不是傻子啊!人家没说再拿一次岁币,人家决口不提这个事。但是人家又旧事重提了,还是说周世宗,也就是柴荣当初从辽国手里夺走的一片土地,人家想要回去事实上,当年柴荣跟辽国为了燕云十六州打了整整二十五年。燕云十六州是中原之地的屏障,失去了这个屏障,就无法抵御草原民族南下。
先帝时期,其实是有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当时的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请战,军中士气也正高涨,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机。可惜,先帝畏敌,朝中大部分大臣也支持议和,且他们弹劾寇准,说他是拥兵自重。
于是,议和了。而寇准之后便被贬谪再贬谪如今,站在人家的大殿上,人家不说这个岁币你们全认了,再缴纳一次。只是又提出被柴荣抢走的土地,还很好说话的表示: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这事万望重视。
四爷站在这里,看着坐在上首的耶律隆绪,很想告诉他:柴荣有后人!你要是真的想要,怕是得找他的后人要!你就看她给不给你就完了。
第1715章 大宋反派36
四爷一行人返回接到桐桐的时候都已然是冬天了。
大雪纷纷可还是不能耽搁赶路。
辽国又拍了萧蕴出使大宋,谈一谈边界的问题。
桐桐也才知道,人家不直接要三十万金而是要地方。割地的事朝廷不能干,这不还是逼着朝廷拿这三十万金吗?
在马车上她把舆打开,在图纸上找瓦桥关。等手指点在了瓦桥关上桐桐一下子就明白了:白洋淀附近呀。
四爷点头,那你以为在什么地方?北宋北边的边界只到这里。
“唐末的时候修建的,当时就是为了防契丹的。在这个瓦桥关的东北方向还有益津关和淤口关三个关隘一起被称为三关。“桐桐顺着四爷说的方向往东北方向找了找还真就找到了两个小点。她皱眉,“这个地方其实是占尽了地利了吧。“刚好在白洋淀北,拒马河南,九河下游,河湖相连,水路发达。
没错!地利占尽了,所以地利位置要紧呀,“向西走,这就是保定……
保定可是重镇。
“往东走,顺着拒马河而后大清河,可就直接入海了…。
桐桐了然的点头,“往北是幽州……”幽州自古便是军事重镇,“而往南,直通冀中……黃中自来重镇聚集,其地位非同一般,要是把这里给让出去了这还了得?
四爷沉吟:那就得看朝中的人怎么去想了。
朝中的大臣什么想法都有。有人觉得,这是后唐的遗留问题。这重镇本是唐末设置的,但是石敬瑭引契丹入中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之后,这个瓦桥关自然就归辽国了。
是柴荣当时有统一天下的志向,这才从辽国的手里夺回了瓦桥关,而后将其改为雄关。
是!瓦桥关的作用很大,战略位置很紧要。
但是,而今跟当时已经不同了,为何呢?因为那个地方四周都是平原,没有大山大河可以据守,唯一有的就是沼泽。
“陂泽之地,潴水为塞.….”
晏殊站在大殿上,看着曹利用在那里慷慨陈词。他的意思是,那里是沼泽,地势低,所有的水都聚集在这个地方。这就形成了很多很多个水泊,水泊和大小的河流连在一起,这就是天然的南北防线。水域越宽,其地理上的自然隔断能力就越强。
曹利用就是这个意思,“臣以为,这就是一道天然的水长城。便是将关隘让出去了,这条天然的防线辽国也不可能突破。因而,臣以为,此地乃是鸡肋。留着无味,弃之可惜。若是辽国坚持,未尝不能弃之…”说完就又强调,“当然不是抵三十万金,而是……将此地还给对方之后,再无岁币之说。”这么一算,是不是还挺划算。
然后大殿上吵吵嚷嚷,都在算经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