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1840

人认你了。”

  耶律洪基起身拱手,“某愿听殿下吩咐。”

  曜哥儿给对方再斟酒,“辽国使馆,给大殿下住如何?不管辽国认不认,北宋认您大殿下的身份。当然了,殿下的安全,也自有北宋来负责。如果大殿下有别的顾虑……你也就当孤没提过吧。”

  说着,曜哥儿又补充,“另外,也有大理使馆,有吐蕃使馆。孤邀请了各国的皇室子弟前来一道儿研习。大殿下若是不愿,那孤便邀请耶律涅鲁古来北宋一游了。”

  耶律洪基端着酒杯的手都抖了,他看着这位温和的太子,只觉得他那双眼睛像是草原上的狼……

  第1838章 大宋反派(159)

  桐桐最近见名人见的过敏了。

  惯常她是喜欢留大臣们一起用膳的。像是杨守素、野利、完颜他们,有事没事的,赶上了咱一起吃吧。这是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方式吧。

  但是,自从见了王安石,彻底的绝了桐桐的一门手艺。

  跟王安石坐一起吃饭太受罪,既然不能留人家吃饭,那大家都别留了吧。我可以给你们带点点心之类的叫你们带回去,但是留下吃饭这一招是彻底的不能用了。

  不过见的多了,她也发现了这些文人身上的优点。

  就像是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两人一个守旧,一个改革,但其实两人私底下关系特别好。属于那种我跟你私下能做朋友,同殿为臣却不行。你的那一套我看不上,我得把你干掉那种。

  如今,抻着劲儿的是晏殊、范仲淹这些年纪大些的。

  像是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属于年轻一拨的,他们比曜哥儿大十岁上下,这是能大用的人。年轻位居高位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还是得去地方上。

  而且,大宋的文人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治理地方完全按照他们的主张来,这是最为要命的。

  有自己的主意这没错,但大前提得设立吧。

  四爷扶着犁,跟牵着牛的范仲淹说,“标准是什么,什么是为官一任必须要做到的……”

  范仲淹白天跟着种地,晚上还得想这个事,然后整理奏疏。

  转天,四爷又见了欧阳修。

  不是做文化改革吗?行!翰林这一摊子就是你的。

  但就是得给官职加上套子,你该文学的,那就请好好搞你的文学,不要动不动就对着实务指手画脚,这不在你擅长的领域里。

  各司其职,明白吗?谁的手都别伸的太长。

  像是包拯,司法这一摊子都归你,立法你没权限,而今暂行的是雍郡的发令。请你做好执法!

  桐桐还专门绘制了三幅图,标注上尺码,叫人去督造去了。

  没几日,包拯正在衙门看各地送上来的积案,就听见外面的喧哗之声。

  是告状吗?

  结果并不是!是宫里来人了,说是皇后叫人送礼来了。

  皇后送的什么礼呀?

  一会子工夫,衙门外人山人海的,都在这里瞧热闹。从街道那边被将士抬了三抬礼物来,礼物上都盖着红绸布。

  颤颤巍巍的全有从轿子上下来,须发皆白的大管家如今都已经荣养了,难得出来办差的。

  他一脸和善的笑意,给包大人行了礼之后,指了指身后的东西:“娘娘说,请大人揭开。”

  何物呀?

  包拯抱拳之后走到最边上一个,抬手便将红布揭开了。

  这一揭开,众人倒吸一口气——这是一口铡刀。

  包拯不解,看向全有。

  全有就指着那铡刀头,“大人可看见了?”

  龙头!

  “此为龙头铡!凡皇亲国戚,作奸犯科者,与庶民同罪。若有死罪,定斩不饶。”

  话音不高,可此时听在耳朵里,却震的上上下下连呼吸都停住了一般。

  包拯对着龙头铡往下一跪:“敢不从命?!”

  全有自己走过去,将第二块红布掀开了,又是一把铡刀,“此为虎头铡,达官显贵、文臣武将,皆需遵律而行,不可包庇纵容。”

  这一声一出,满街道的欢呼之声,震耳欲聋。

  包拯朝着虎头铡一叩首,“臣领旨!”

  全有又指了一个围观的小儿,“去揭开看看最后一个。”

  最后一个乃是狗头铡,“天下庶民百姓,人人皆应遵法守律,凡敢以身试法者,一律惩处,不可轻恕。”

  “臣遵旨!”

  因为这三尊铡刀,京城之中欢呼声不绝于耳。

  富弼等人种地,听着官家跟太子说话。

  不大的田亩中,秦王牵着牛,太子扶犁,官家在后面用锄镐刨出一个个小坑来,皇后给里面点种子,公主跟在皇后身后,用脚拨弄一些浮土将种子给盖上。

  两边的大臣也都跟着忙着,就听官家问太子说:“《管子明法解》可读了?”

  太子应着,“是!读了。‘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然不敢者,法不使也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