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1书库>书库>玄幻奇幻>吾徒吕布,有大帝之资> 第196章 儒、武、兵

第196章 儒、武、兵

  ......

  众所周知。

  在大宋,地位最高的乃是修儒道的儒修!

  大宋有四大书院,分别是六阳书院、岳麓书院、崇山书院、千河书院,每个书院的院长都是大儒级的儒道高手,同时书院内还有不少教书先生都是大儒。

  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书院的存在可抵得上数府的顶尖高手。

  四大书院的存在为大宋输送了不少的儒道高手,其中不少书院出来的都在官家那谋了一官半职。

  大宋七十二府,其中最少有六十多府的太守都是修儒道的读书人。

  要想修儒道,必须要有读书的天赋,又被称之为文脉。

  无文脉者,终其一生都不可修儒道,可读书识字,却无法从经典中悟道,养浩然正气。

  也正是因为有这一门槛,否则的话可能没有人愿意去修其他道,全都来修儒道。

  儒道,共分七境。

  第一境,名曰:修身养性之境,又被称为初入茅庐。

  锤炼文胆,熟读经典引动才气。

  第二境,名曰:仁义道德之境,又被称为坚定本心。

  体悟仁义、树立道德、坚定本心,不受酒色财气的诱惑。

  第三境,名曰:儒生之境,而此境又分三个小境界,分别是秀才、举人、进士。

  凡是读书人,几乎都会参加大宋官家举行的科举,一旦高中便可到翰林院去接受‘醍醐灌顶’,即便只是初入秀才境的儒生,也有可能一举迈入进士,这是一条十分明确的捷径。

  而且,还会被大宋官家看重,要么是任职为官,要么便是到翰林院去进修。

  科举,是大宋文人的盛举。

  也是奠定文人地位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只有入儒生之境后,才可养浩然正气,方能以书笔撰写下所见术法,以此御敌。

  第四境,名曰:大学士之境。

  文脉扩张,体内可存纳蕴养更多的浩然正气。

  第五境,名曰:大儒境。

  一旦迈入大儒境便是质的飞跃,体内浩然正气海纳百川,所见一切术法皆可言出法随,以唇为枪、以舌为剑,极为难缠!

  而大儒之境又分五个小境界。

  大儒第一境:正心。

  大儒第二境:修身。

  大儒第三境:齐家。此境又被称为儒修第六境。

  迈入齐家之境的大儒,其实力再次飞跃。

  大儒第四境:治国。

  大儒第五境:平天下!此境又被称为大儒第七境!

  一旦迈入平天下之境的大儒,便是站在顶尖的人物,一身浩然正气磅礴如海,不论面对何等敌人,近乎立于不败之地!

  大宋,文以载道。

  文人的地位是宋帝一手推上来的,至于原因,无人得知。

  在大宋,读书是要有天赋的。

  但是唯独修武,近乎没有门槛。

  只要肯下功夫,再差都有几成。

  也正是因为如此,什么人都能修武道,导致素质参差不齐。再者,修武之人修的就是一身气血,导致一个个火气都大,一言不合就开干是常有的事,故此又被称为武夫,意为粗鄙的武者。

  不过,不可否认,大宋境内,乃至放眼此界,修武之人绝对是最多的!

  武道,又分七境。

  第一境,名曰:淬体境。

  熬筋断骨,打下练武基础。

  第二境,名曰:隐元境。

  引气入体,炼化气血。

  第三境,名曰:瑶光境。

  调气而动,调动体内气血,可力碎大石。

  瑶光境又被不少修武之人称为小门槛。

  修武之人基数确是最为庞大,但修武所需的资源可不在少数,寻常人家耗费家产能修到瑶光境已经是上天眷顾,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突破,只能一辈子待在瑶光境。

  而下一境界。

  第四境,名曰:洞明境。

  洞明内心,树立自己武道信念。

  洞明境已经可以被称呼为武道高手,无数人一辈子都无法洞明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更是无法树立自己的武道信念。

  再加上其所需的修炼资源,就算修武之人多如牛毛,可入洞明境者也极为稀少。

  第五境,名曰开阳境。

  一入开阳境,气血磅礴如海,可返老还童,增寿三百载!

  然而,入开阳境的难度丝毫不比儒修入大儒差,甚至更为艰难几分!

  如果说一万名瑶光境武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