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0-1440

br />   桐桐拿到皇后回信的时候,已经换上了春装了。

  她坐在石榴树下,抖动着手里的信纸,将信连着看了三遍,然后递给韩况,“收起来。”

  韩况应着,转身走了。

  清心在边上问说,“夫人,奴婢去取笔墨纸砚,搬个小几来。”

  “不用了!”

  啊?

  “不用了!”桐桐看着发芽的石榴树,朝清心摆摆手,“你忙去吧!”

  清心应了一声,转身退远了。然后低声问清韵:“夫人不给皇后回信?”

  清韵赶紧摆手,‘嘘’!别言语。

  桐桐抬手挡住阳光,眯眼歇着。这信要回复什么?不回复就是一种回复。身为皇后,此时还在关注太子的儿女情长,甚至为此事动容……从感情上,知道这是个好母亲;但从理智上,却无法苟同。

  林家将林檀的婚事放在十八岁之后,那你们真要有心,就等到她十八又如何?

  彼时的太子真若有本事,那这婚事就能成。

  可是呢,他们会等吗?不会的。太子大婚代表的意义不同,他们是注定不会等的。

  自己不舍得为此付出分毫,却要林家为此承当所有的风险。如果这算是诚意的话,那这诚意未免太危险了一些。

  第1436章 风云际会(76)

  春上了,得春耕了。

  尹禛并不在府上,他带着人巡视去了,每个屯田营都得转到。得看着种子种下去,得顺便看看水利。

  他走了,桐桐就不能走了。她这边还是每天都会有一些官眷递来帖子,一般她都不见的。她有她的事忙不过来呢。

  像是方郎中,这次跟回来了。

  她今儿跟方郎中商量事呢,韩况在外面禀报,说人已经在前厅了,桐桐这才看了看挂在墙上的箭囊,从中抽出一支箭簇来,然后拿在手里看了又看,这才攥着出去了。

  方郎中还纳闷呢,怎么拿着这个来了?

  还没张嘴问呢,桐桐就将箭簇递了过去,“方叔,您拿着。”

  什么?

  “这是令箭!是我给出的第二支箭。我给您支取银子,您得帮镇北组建一支军医。”

  方郎中愕然了一瞬,“你这是……”

  “要制药,要药材交易,要在战时,随军能出征的,将来能就地转换到惠民署的。”桐桐双手捧着这支令箭,“以后,等以后,您拿着这支箭跟我换金箭。”

  方郎中真的愣了半晌,然后上上下下打量这个小小的女娃娃。她当真是好气魄,侯爷不在,这个决定是她自己做的。才拿下镇北军,在这偏僻的一角,她竟是已经想着拿下整个天下之后治军治民、惠军惠民的事了。

  这怎能不叫人惊讶?

  方郎中犹豫了片刻,微微朝后退了一步,对着这支箭恭敬的行了一礼之后,才双手接过,“敢问夫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其一,药材交易,成药售卖,这是最快的聚财渠道,也是最快的消息渠道。”

  方郎中点头,是说该把消息渠道往整个天下铺设,随时掌控各处的动向。

  “其二,安置着实没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将这些人抽调出来,制药靠这些人就可以。”

  这是轻松的活计,减免了他们的劳作之苦,此乃安定人心之策。

  “其三,暂负责抚养教导军中遗孤。这些孩子,你只当是药铺的学徒。认药材、炮制药材,也附带的学文习武。大部分孩子学几年就学不进去了,无碍,到时候也大了。会从中简拔充入军中。”

  受过教导,习过文武的,这就是军中低阶武官的料子。而且,自家培养起来的,忠心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若是周围百姓之家,愿意送孩子去学,也可!八岁之上一律接纳。”

  这是要收揽镇北百姓之心,一个孩子吃不了多少,荒草便是药材,一个孩子哪怕只收割药草,也能养活自己。只是百姓没这样的途径,可若是自家大门敞开,那便不同了。这些孩子天生就亲自家。最多三年,侯府在镇北的子民的心中,要高于朝廷。

  方郎中再朝后一退,对着桐桐一拜:“夫人有了明示,属下便知事该怎么办了。”说着,将箭簇捧起,“方纪领命。”

  桐桐郑重还礼:“有劳了。”

  送走了这个,桐桐又叫了韩况,“去请丁叔。”

  是!

  韩况一走,桐桐就说清韵,“叫厨下备饭,八个菜。”

  是!侯府留饭,一半都四个菜。而今要八个菜,证明夫人格外的看重。

  桐桐重新回了院子,再取了一支箭簇来,放在正堂的香案上。

  半个时辰之后,饭菜上桌了,丁叔也来了。

  老丁看着桌上的饭菜,再看桐桐:“夫人这是?有什么差遣?”

  桐桐没跟以前以前嬉笑,郑重的请丁叔坐了,而后亲自给斟酒,“丁叔,我敬您一杯,敬您这些老叔们一杯。”

  这么郑重其事?

  老丁端起来一口饮尽了,“夫人客气了……”

上一页下一页